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坚持把创新建在人才驱动上,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书法艺术研究院等3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建有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等20余个科研团队。近年来,学校成立川东北红色文化研究院,获批建设首批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和川东北红色文化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
近年来,教职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36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奖近1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近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180项,70余项科研成果被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批示或采纳,出版专著8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被SCI、SSCI、EI收录400余篇,中文核心300余篇,500余篇文章被权威检索工具(期刊)转载或收录。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开办“秦巴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近40位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增强科研团队实力。鼓励教职工申报高级别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鼓励团体攻关和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组建有“川陕苏区历史文化”“四川革命老区产业振兴”“革命老区文旅综合体规划”“四川革命老区山地生态农业”“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等多个研究团队,主要从事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川陕苏区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等研究。中心每年编辑《重要成果专报》,向相关部门和机构及时传递关键信息与研究成果;编纂《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万达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探寻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及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定期出版《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剖析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未来路径,为老区振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近50项,承担革命老区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其中获横向项目经费6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辑报送重要成果专报60余期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提交咨询报告、专家建议100余份被有关部门采纳,多期被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刊载。
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针对企业在水泥、电力、钢铁等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且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工业锅炉等生产设施,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与部分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