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思政改革专题报道: “活”起来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7-03-30 作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点击: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专门对思政课建设作了新的部署和要求。文件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而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感冒”,台上老师自说自话,台下学生云里雾里。学校针对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上开始新的尝试。从“2+1”教学模式改革、红色文化进课堂、在线考试、易班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发力,让思政课不再“高冷”,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1”教学模式改革  思政教育有了大课堂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常青同学慷慨激昂的陈述自己阅读经典书籍《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在场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2016年春季思政课“2+1”教学模式改革后课堂上出现的景象。
       2+1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教学方式在学分、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把过去3学时/周的理论课,调整为2学时/周的理论课和1学时/周实践课,实践课学时由学生按要求在第二课堂完成,课酬等同于理论课学时课酬。
    “2+1”模式推出后,学习氛围呈现出新气象。“在我的课堂上,一般会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所学知识中拟定一个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如品读经典、红色文化赏析、公益活动等。每个环节都会有个主题,学生可以集体参与其中,集体创作出作品。作品的形式很丰富,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行选择,也算是因材施教吧!”专任教师朱德莉说道。
       为此,思政课教师为各门课程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开展品读经典活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对革命导师深邃睿智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上,带领学生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用感官触摸历史,用真情体味革命情怀,使他们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而在考试评价上面,学校采取课堂实践课考核和专业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书本理论知识,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课的考查,则以实践报告的形式来反映。
       理论课成绩占50%,实践课占30%,平时成绩占20%。如此一来,理论课成绩占据的比例降低,实践课成绩提高,考试压力也降低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红色文化进课堂 让红色精神鼓舞人

       从2015年开始,学校就在思考如何紧抓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将秦巴红色资源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素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
       为此,学校实施“三步走”战略,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课程安排特点,分三阶段使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弘扬老区精神,践行革命品德。大一阶段是红色文化的认知阶段,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宣传窗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宣传,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川东革命的历史和研究现状,通过学生编排、表演《红色巴山》课本剧,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大二阶段是革命精神的实践阶段,以“知行合一”研究社为载体,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革命圣地,利用重大革命实践和传统纪念日开展红色资源主题活动,通过践行革命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大三、大四阶段是红色文化的充实与提高阶段,结合学生的就业和择业,以“大巴山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精神充实就业择业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三步走”战略,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弘扬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红色文化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品牌与特色。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地处大巴山腹地,川陕革命苏区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乡土红色文化资源,将融入课堂搬进了源远流长的的巴渠红色文化遗址中、名人故居中。   
        有了“课堂”,还得有相应的教材,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川东革命史,弘扬大巴山历史文化,学校组织编写思政教材《红色巴山》,增强学生对川东这片热土的认同感、亲近感,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红色家谱、革命历史、先辈风范,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红色主题班会”系统地讲解、传播红色历史经典、红色文化风情等。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设立“红色讲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登台讲述自己知晓的红色故事、革命史实。此外,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成立“知行合一”学生研究社,每学期由任课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红军村”、“英雄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考查,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及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距离,也增进了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在线考试  深入推进“教考分离”

       在2016-2017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程首次在全校范围内采用在线考试和在线阅卷。此次在线考试共有7110名学生参加。考试试题题型丰富,试题数量充足,组卷重复率低。考试过程中试卷的在线抽取、组卷及在线阅卷等环节都非常顺利,考试过程平稳、效果良好。
       据记者了解,推行思政课在线考试,无论是在建立考试题库时在网上浩如烟海的试题中筛选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考题,还是在考试之后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经过深入的需求分析、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大量的试题筛选,最终建立了思政课在线考试新模式。在线考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考生在输入个人信息后,进入由任课教师编制出包含有若干题型的若干数量试题的计算机题库考试系统,考生面对计算机系统按照一定的分值比例自动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试卷开始按照要求作答,完成答卷后点击保存提交结束考试,答案即保存在在线考试系统中。第二部分是由教师操作。阅卷教师在输入个人信息后,选择院系、年级、专业班和考试课程,进入考试成绩管理界面开始阅卷。教师先输入学生平时成绩、实践成绩、考勤扣分后,再在指定方框内输入学生主观题得分,结束后退回考试成绩管理界面,全班学生试卷批阅完毕后,即可导出系统自动生成的标准成绩登记表。
       思政课在线考试是我校思政课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线考试备卷、阅卷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大大高于手工批阅,使老师更加方便快捷,减少了阅卷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强度,机器自动生成的试卷各不相同,避免了考试作弊抄袭。此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无纸化考试,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极大地降低教学运行成本。

 

易班  让思政教育大放“易”彩 

       我校是易班全国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一经推出便受到我校大学生的广泛好评,纷纷参与到易班的平台中,目前,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776人,其中校方认证用户达到9208人,建立了以学院为主的机构群34个,授权公众号58人,基本涵盖了全校各班级与各职能部门。而易班的校园卡充值、信息查询、图书借阅等附加功能也在陆续上线。
       班级建设更是易班平台的一大特色,它能让每个进入易班的学生找到相应班级,并能帮助辅导员管理整个班级,同学们可以在易班班级中进行各种线上活动,获取最新班级讯息。
    “重点学生面谈,一般学生网聊,一个帖子的相互关注,一个栏目的留言交流,都是情感的汇聚,都可以传达和维系师生的感情”。文传学院辅导员邓超说。
       有了平台和抓手,当然更能够促进师生关系,在数学学院的班级群栏目平台上,辅导员可以在“易班”撰写个人空间、博客、微博、师生之间的关系让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学生思政教育变得水到渠成。“在易班,我看到了平时老师们的另外一面,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可以和老师畅所欲言,彼此分享悲伤和喜悦,感觉很亲切。”智能制造学院的唐宇感慨道。可以互粉、发帖、晒照片、找资讯,既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情谊。在小小的易班平台上,无形的大手将整个班级用纽带紧密的维系在了一起。                                                                              
       丰富的易班平台课程资源使在校大学生可利用易班进行远程学习,查缺补漏。并进行线上考试。目前,易班平台正在做一些新尝试,通过联系学校线下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军训活动、运动会等,实现线上、线下有效互动,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让在校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易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