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AI益行团青年志愿者携手万源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深入竹峪镇东梨村,开展“机器人进校园”“机器人导览”“陈列馆智慧宣讲”等系列实践活动,生动践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AI益行团与学生合影
校地协同聚合力,踔厉奋发启新程。志愿者团队深入竹峪镇各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专题座谈,强调科技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在虹桥小学、竹峪小学、竹峪中学、溪口小学等学校,志愿者采用“原理讲解+互动体验”模式,让乡村孩子近距离接触智能科技。智能机器人与学生握手,机器狗表演的倒立、奔跑等动作,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志愿者通过讲述机器狗AI算法逻辑,引导孩子们理解人工智能,激发科技探索兴趣,播撒科技希望的种子。志愿者负责人何希表示:“希望小朋友们能保持这份好奇心,未来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力量。”

机器人与学生互动场景
智慧文旅添新彩,科技赋能焕生机。志愿者团队携机器人驻竹峪镇东梨村,开发智能机器人导游、机器狗展示自主避障、智能对话等互动环节,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科技+文旅”模式为万源梨花节注入全新活力,是数字经济与文旅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旅游发展开辟新路径。游客们赞叹:“春晚电视上的机器人来到东梨村,我们见到了机器人‘大明星’,智能科技的魅力令我印象深刻!”

机器人导游场景
数字传承文化根脉,科技焕发古村新颜。在东梨村百年古梨树盛花期,志愿者团队利用智能设备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机器狗化身“红色文化传播员”,在村历史陈列馆内,用AI智能对话回答游客提出关于万源保卫战方面的提问,并沿复刻路线“重走”征途。游客脑海里浮现着机器狗讲述的红色轨迹,聆听红色故事,见证科技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这种“科技+文化”的输出模式,让尘封的红色记忆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此外,志愿者还协助央视《川味》纪录片组及万源融媒体视频拍摄,精准捕捉古村文化细节,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机器人讲解红色文化场景
科技下乡之行,让乡村学子触摸前沿技术,厚植科技探索兴趣;开创梨花节创新文旅模式,激活传统旅游,打造差异化文旅IP;智慧陈列馆讲解让红色文化通过数字化演绎焕发新生。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将继续以科技为引擎,持续深化“科技教育”理念,组建青年志愿者团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助力校地合作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