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7点,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双周学术讲座”在莲湖校区开讲。文新学院张松副教授作“达州作家罗伟章的小说创作”学术讲座。
张松介绍了达州市本土作家罗伟章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简况,简析了罗伟章的长篇小说《磨尖掐尖》,《饥饿百年》,《大河之舞》以及散文集《把时光揭开》等作品。讲座中,他重点分析罗伟章的“民工题材小说”和“教育题材小说”。罗伟章笔下农民工融入城市失败的悲剧充分展现了作家对农民工进城后身份悬置的深度焦虑和彰显出来的独特艺术风格。例如《变脸》、《故乡在远方》等小说就揭示出罗伟章“底层叙事”的创作视角和对农民工进城后的失落情怀;而小说《我们在路上》则揭示了农民工在社会中卑微的地位和艰苦的生活。在分析罗伟章教育题材小说创作时,张松老师指出,罗伟章的教育题材小说有双重主题:一是反映乡村民众对读书的渴望,对教育重要性、神圣性的肯定。例如作品《大嫂篇》就通过“大嫂”认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来体现了村民对读书的渴望;二是揭露教育不公平现象,反对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和沾污。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奸细》《我们能拯救谁》中,通过老师追名逐利来反映教育中人本意识的缺失,教育神圣感的消失以及老师内心挣扎的矛盾心态。但另一方面,罗伟章《一个人的学校》中描写了一个残疾老师坚守讲台的感人事迹来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也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讲座由文新学院副院长曾宪文副教授主持。文新学院师生160多人到场聆听。
罗伟章,1967年出生于四川达州市宣汉县,1989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中学老师,报社编辑,现为四川达州市创作办公室专业作家,四川省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寻找桑妮》、《在远处燃烧》、《不必惊讶》、《磨尖掐尖》、中篇小说《我们的成长》《大嫂谣》等,在《人民文学》《长城》等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而且多被转载并收入各类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