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师范大学余虹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5-04-13 作者:撰稿: 陈秋慧、毛国全、李青玉 初审:杜松柏 编辑:宣传部 点击: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余虹教授来我校讲学,作题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的学术讲座。文新学院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近200人听取了报告。讲座由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杜松柏教授主持。
    余虹教授的讲座主要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角度探讨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如何进行文学教学。她指出,如今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初中达到65%,高中高达70%,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讲文学教学是最难的。她给出三个问题进行让听者思考,然后一一解答,即为什么读文学?基础教育中文学应指向哪里?文学教学怎样教?余教授一语道破文学的意义:帮助我们走出世俗的现实,走进自我的内心世界。她从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她指出,文学作品的常态阅读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精神的休憩、心灵的纯净等感受,而其教学目的则是作为教学范本,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文学作品教学不等同于文学教学,文学作品教学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而文学教学是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唤起学生思考生命意义的教学。因此,文学就是蕴含生命意义的载体。另一方面,余教授又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性讲解如何通过形象体味生命意义的问题。美的本质是生命,而艺术形式的美来源于生命的律动,艺术是感性生命对象化的存在。所以,文学审美鉴赏就是揭示生命的意义。文学教学的审美思考是指向生命意义的建构,通过情感的激发、体验、共鸣和生命意义的开启体现出来。


    余虹简介:重庆涪陵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有特殊贡献专家。四川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主讲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语文教育学”的主讲教师。主要从事美学、宗教学、语文审美教育、语文文学教育、语文教材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2部,合著3部。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四川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