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音乐系特别邀请到中文系陈正平教授为全系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巴渠古代民歌及民风民俗中的音乐形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何凤先副主任主持,音乐系全系师生到场聆听。
陈教授主要讲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巴渠民歌的类别及特征;三是巴渠民歌的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四是民歌的“雅”与“俗”。在讲座中,陈教授通过生动的实例来说明巴渠劳动歌、仪式歌、情歌以及时政歌、儿歌、民间叙事长诗等民歌类别的特征,并认为原生态的民歌已失去了原来的人文生态环境,民歌越来越舞台化、艺术化,民歌究竟该怎样保护,怎样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审美变迁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陈教授还谈到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无论曲调还是歌词,甚至其演唱方法都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对于民歌的雅与俗,陈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雅”来自于“俗”,“俗”也会变成“雅”,“雅”与“俗”之间难以界定且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