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音乐系理论教研室开展了“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教研活动。音乐系系主任周先明副教授及理论教研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由三堂公开课和集体研讨会构成。首先听取了鲁海林、王瑞、陈国志三位老师的公开课。鲁海林副教授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提琴演奏与辅导课。这是他一贯倡导和实践的“阶梯式教学法”的公开展示,即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让程度高的学生带动程度低的学生。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接触、交流、探讨的机会更多也更为方便,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和进步。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程度后,就能及时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弥补了学生实习实践时间的不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王瑞老师上的课程是《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讲解了古典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贝多芬的人文背景、创作风格及其主要成就,并赏析了他的代表作《第三英雄交响曲》。她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层次清晰,不啻为一堂生动的优质课。陈国志老师上的课程是《音乐作品分析》,为学生分析了19世纪后期俄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著名代表作《如歌的行板》(《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他从作曲家及作品诞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各种表现手段及其创作风格与精神内涵。他富于激情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板书相结合,旋律音调的哼唱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公开课结束后,大家聚集在音乐系办公室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理论教研室主任鲁海林副教授首先对今天的公开课进行了总结,肯定了三堂公开课各自的亮点和特色。随即各位老师也作了自评和相互的点评。在自由讨论中,大家还延伸谈办学定位和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一些学生只重视技能课的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纠正,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而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最后系主任周先明副教授作了总结。他说,理论教研室承担着全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全系各专业的核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和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音乐系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