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晚,音乐系资深老教师、理论教研室主任鲁海林副教授在新区教学楼113教室作了一场题为《朱载育十二平均律与中西器乐发展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拉开了音乐系2010年秋“学术活动周”的序幕。报告会由音乐系主任周先明副教授主持,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张吉应(主持工作)、杨红和全体无课的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鲁海林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朱载育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朱载育本为皇室宗亲,后潜心钻研学术,在音律、乐器、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被李约瑟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特别是他所发明自称为“新法密律”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代律学家都曾试图破解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年难题。接着鲁海林副教授切入正题,论述了十二平均律对中西方乐器发展的不同影响。十二平均律被西方传教士带到欧洲后得到广泛运用,使西方乐器与器乐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并获得巨大发展。但在他的故乡中国,却受到“以备稽考”的命运而被束之高阁,致使中国诸多传统乐器至今仍不能实现“旋宫转调”,极大地制约了乐器的使用、传承和乐器的表现力。这一“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倒挂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鲁老师从中西方社会形态差异、民族审美差异等方面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最后,他还就这一现象对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展望。他说,我国民族乐器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既立足传统避免“西化”,又要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乐器更富有生命力,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
报告结束后,周主任作了总结。鲁老师以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将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本场学术报告获得巨大成功,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同时也使音乐系“学术活动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