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媒系学子聆听重庆大学杨尚鸿教授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0-06-17 作者:传媒系 编辑:宣传部 点击:

     2010年6月13日下午3点,传媒系学子在113教室聆听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杨尚鸿教授《传播学院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研究》的学术讲座。传媒系主任范藻教授、办公室主任兼辅导员刘天老师、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王绍林老师出席讲座,传媒系全体学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杨教授首先谈到当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定位。杨尚鸿教授认为,由于新媒体的需求,在社会需求的拉动下,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 ,社会所需要的是既适应新媒体需求的能独立操作影视媒介硬件设备的专业型人才,又符合印刷媒介的文气之才。按目前高等院校广泛设置传媒类专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急需扩展其专业内涵,并鼓励编导专业学子开阔思维积极探索,通过大胆实践来填补横跨在文人与影人之间的鸿沟。杨教授的一番分析解说让同学们茅塞顿开,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杨教授对在现代传媒视野下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探讨。她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彻底分析了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国内纪录片历史的转变,并介绍到体制内的纪录片和体制外的纪录片,并以陆川的《可可西里》和彭辉的《平衡》为例,提出再现场情景式纪录片与故事片有密切的联系。杨教授把采用新闻纪实方式的《望长城》和只以背台词的方式来进行的《话说长江》栏目作对比,说明了纪录片在体制内的创新——即兴口语表达,并强调同期声是纪录片根本,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纪录片创作中重视同期声这一视听元素。观片是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也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杨尚鸿教授寓教于言,在播放的纪录片片断的同时穿插精辟的点评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在播放《幼儿园》的片段时,他赞扬道“这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并分析了片中对户外镜头采取虚化的处理方式,来说明只要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纪录片是可以具有主观色彩的这一观点。杨教授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纪录片,让同学们对纪录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互动环节,杨尚鸿教授认真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为表示对家乡高校的支持,杨教授还将2009年高校十部影视片光碟赠送给文化与传媒系,作为同学们今后研究学习的资源。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学术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完美落幕。
    艺术的道路上需要学子们的积极探索,也需要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此次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同学们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