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校科研团队深入大巴山腹地破解山地农业发展新课题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崔静、包志国 编辑:张莉;审核:姜仕华、周頔 点击:

为将学术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10月22日至24日,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山地特色资源开发研究团队”带着《四川革命老区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课题展开了为期多日的实地调研。团队深入宣汉、万源等地的田间地头与生产一线,通过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的深度对话,为破解四川革命老区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探寻“金钥匙”。

躬身入局:从书斋走向田野的精准发力

“山地特色资源开发研究团队”此次调研不是一次常规的学术采风,而是一场目标明确、准备充分的“精准滴灌”。在启动调研前,团队通过与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领导紧密对接,全面掌握了区域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总体规划与现实痛点,确保了调研的针对性与高效性。

课题组调研人员在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的“萼贝1号种质资源圃”前合影

课题组负责人表示,达州作为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川东平行岭谷的腹地,山地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也面临着地形破碎、交通不便、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共性难题。他们的研究目的,正是要从这些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发展困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可复制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整个四川革命老区的山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调研人员在四川仲泰中药材有限公司前合影

深度访谈:解码龙头企业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在为期数日的调研中,团队的足迹遍布宣汉县的富硒茶园、黄牛养殖基地,以及万源市的旧院黑鸡保种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通过走访十多家市级、省级龙头企业,团队获得了一批宝贵的一手资料。调研形式不局限于简单的座谈,而是涵盖了生产线考察、产业链分析、财务数据研读和员工访谈等多个维度。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宣汉的“中国黄牛之乡”和富硒土壤,万源的“中国富硒茶之乡”和高山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企业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例如,一家茶叶企业利用海拔、光照和富硒土壤的组合优势,成功打造了高端有机茶品牌,产品附加值远超传统茶叶。

受益于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支持,多家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帮助,显著降低了发展初期的风险与成本。随着消费升级,市场对绿色、有机、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需求旺盛。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其特色产品在线上线下渠道均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市场前景广阔。

四川仲泰中药材有限公司的淫羊藿种植基地

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的产品质量一流,但运出去的成本就占了总成本的近20%。”一位万源中药材合作社的负责人坦言。山高路远,交通物流是制约山地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短板之一。多数企业仍聚焦于初级产品生产,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手段相对传统,导致产品附加值未能被充分挖掘。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严重匮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弱点。

调研宣汉县食用菌生产基地

智力赋能: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新范式

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企业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品牌战略设计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现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观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室

“四川文理学院的专家们不仅来听我们讲,更在帮我们想。他们从产业链整合、品牌文化塑造等角度提出的建议,让我们茅塞顿开。”宣汉一家肉牛深加工企业的总经理在座谈后激动地表示,“我们期待这次研究的最终成果,能为我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这种深入一线的交流互动,生动诠释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在此模式中,政府负责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实践样本与需求,而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地方高校与科研机构,则扮演着“思想库”和“技术引擎”的关键角色。三方合力,共同推动山地农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

展望未来:以科研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目前,调研团队已带着丰硕的成果和深刻的思考返回校园,进入紧张的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接下来,他们将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案例和数据进行系统性梳理,构建符合川东革命老区实际的山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型。

研究成果将不仅限于一篇学术报告,更旨在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建议,为地方政府优化产业布局、精准施策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研究中提炼出的成功模式和解决方案,也将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反哺给达州乃至更多地区的企业和农户,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

调研人员分别在“万乌一号”天麻生产基地和“萼贝1号种植苗圃”实地调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