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文理学院“塔石人才计划”持续推进、科研强校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一批青年学者正以昂扬的姿态扎根地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做进产业里。他们既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者,也是田埂上的实干家。郑晓斌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他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热爱,从中国农业大学来到达州,深入田间地头,用一项项扎实的研究,为当地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展注入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进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郑晓斌老师。聆听他在“蓟马与病毒”的微观世界里,如何把科研论文写进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里。

郑晓斌,陕西渭南人,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毒理学和综合治理研究,尤其专注于蓟马-番茄斑萎病毒-植物互作机制,以及黄花菜花蓟马抗药性监测及机制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篇。此外,以第4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扎根基层:把科研的种子撒进需要的土壤
和许多选择留在大城市科研平台的同学和老师不同,郑晓斌老师被达州这片充满潜力的农业沃土所深深吸引。他敏锐地察觉到,这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产业,却恰恰缺少一支能够深耕于此、长期服务的专业农业科研团队。
“当时身边很多同学和老师都选择了留在更大的科研平台或机构。”郑晓斌坦言,“但对我来说,选择哪里,看的不是平台光环的‘大小',而是那里是否需要我,我的所学能否真正‘落地生根’。”
这些选择的背后,也有学校“塔石人才计划”的支撑。自2023年该计划实施以来,郑老师获得了项目启动资金和科研平台的支持。这让他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一支充满朝气的团队。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理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达州的农业发展尽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那份“此地需要我,我当尽力为之”的情感触动,是他深思熟虑后扎根基层的根本动力。
微观探秘:在实验室与田地间寻找答案
郑晓斌的研究聚焦于微观世界,专门破解蓟马、病毒和植物三者间的“三角关系”,找出病虫害暴发的真相。郑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比作“科学侦探”,将害虫与病毒比作“犯罪团伙”,他们的破案过程,就是揭开它们如何“互帮互助”的罪证。
以往我们可能认为,害虫传播病毒只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的过程。但郑老师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的田间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蓟马和它身上的病毒,竟然是一对狼狈为奸的“犯罪团伙”。简单来说,这个“团伙”的运作方式非常巧妙。被病毒感染的蓟马会变得更“偏爱”健康的植株,而健康的蓟马反而更“喜欢”去吃已经带毒的植株。这种奇怪的分工合作,让病毒传播得非常高效。更有趣的是,病毒还会“报答”它的传播者蓟马。它能巧妙地让蓟马“生娃”更快更多,这直接促进了蓟马种群的快速增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病毒让蓟马数量变多,而更多的蓟马又会帮助病毒感染更多的植物。
郑晓斌说:“当我们通过实验数据一步步验证这些猜想,最终让完整的证据链浮出水面时,那种兴奋和成就感让人无法入眠。”这个过程,充满了科学发现的魅力与艰辛。
服务产业:让科学说农民听得懂的话
郑晓斌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产,是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他经常往田间跑,努力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
他笑着回忆:“很多时候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套关于抗药性原理、如何轮换用药的科学讲解,老乡们听得非常认真。最后却总会补上一句:郑老师,您说的我们都信,但您就直接告诉我现在打啥药最管用就行!”
这让他意识到,沟通方式必须改变。郑老师说:“我们科研人员要主动走下讲台,走进田间,要用乡亲们的思维和语言去讲科学。”后来他们就彻底放弃学术语言,用“敌人”(害虫)、“武器”(农药)、“换打法”(轮换用药)这些农民熟悉的比喻来沟通。这样一说,老乡立马就明白了。
在万源助农期间,郑老师曾帮助一位几乎要放弃的菜农,通过更环保、更精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让饱受病毒危害的辣椒大棚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来自泥土的成就感,对他而言,甚至超过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跨界融合:绘就美丽乡村的底色
郑晓斌的研究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病虫害防治本身。作为生态旅游学院的导师,他心中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他兴奋地说:“我理想中的美丽乡村,不仅是看得见的青山绿水,更要有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作支撑。”
郑老师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开发出一套既省钱又管用,还对环境友好的病虫害防治“组合拳”,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未来让达州的特色果蔬产业更具竞争力。同时郑老师也在积极推动将实验室里的绿色技术走向田间地头,真正为农业赋能,为乡村添彩。
成长感悟:科研要“脚踏实地”
回顾自己的成长,郑晓斌将关键归结为“脚踏实地”四个字。他说:“既要有能仰望星空,探索前沿的科学理想;更要有能俯下身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地方提供的双平台,为他搭建了将理想照进现实的舞台。
带学生也是如此。他强调:“严谨的学风是基础,但绝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我要求他们必须下得了田地,能发现问题、能动手解决问题。”他们希望做的科研,是顶天立地的——上能发表高水平论文,下能走进千家万户,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这是郑晓斌团队最核心的品质。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郑晓斌老师用脚步丈量着科研的价值,用汗水浇灌着服务地方的承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的担当——既能攀登科学高峰,又能扎根基层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