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毅”为犁,深耕学科沃土,在川东大地播撒农学新绿,以巴山的坚韧,破译土壤的密码,让每一粒数据,在田间生根发芽;以“筑梦”为责,汇聚创新智慧,在塔石平台上架起科研阶梯,让秦巴山脉,乘科技的翅膀,把论文里的字句,化作丰收的奇迹。
刘小容老师以科技工作者的赤诚扎根老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书写担当,生动诠释着“塔石精神”的真谛。

刘小容,四川达州人,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于2022年4月入职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现为山地生态农业研究团队负责人,大巴山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达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尤其是在地果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和创新栽培模式研究与花萼山山顶原始矮林植被调查与群落动态研究等领域;主持科研项目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及北大核心学术论文10余篇。
归乡筑梦:她为农学学科发展组建团队搭建平台
在决定入职四川文理学院时,她的博士生导师曾提出疑问:“四川文理学院尚无深厚的相关学科积淀,可能会对科研发展形成掣肘,为何会做此选择?” 面对关切,她以简洁而坚定的话语回应:“我想要回去建设家乡。”这份对故土的深情与使命感,化作了不竭的奋斗动力。回到家乡后,她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冲破重重阻碍,凭借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广纳贤才、凝聚力量,成功组建起山地生态农业研究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如今已汇聚 18 位博士。不仅如此,她还勇挑重担,牵头申报达州市重点实验室 —— 大巴山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达州市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成功获批成立;同时积极推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如今该专业也已获批,今年即将迎来第一届本科生。她用实际行动为四川文理学院农学学科发展筑牢根基,在川东大地播撒下现代农业科研与教育的希望种子。
乡野深耕者:她以科研赋能丘陵山区农林产业发展
自幼成长于农村的她,对丘陵山区农民耕作的艰辛有着深刻体察。她率领科研团队深耕山地生态农业领域,在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种植技术探究与集成、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科学研究。工作中,她始终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主动与农民、农业企业面对面交流,收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据此带领团队开展针对性科研攻关;同时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切实为种植户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此外,她还带领团队成员加入通川区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达州市科技特派团等专业服务组织,持续深入推进地方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她始终坚信,只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研工作才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从怀揣理想的归乡学子,到扎根故土的科研先锋,刘小容用坚守践行着,当代科研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誓言,在川东的热土上,她以赤子之心镌刻下建设家乡的奋斗丰碑。